Search


「作者已死。」

在我薄弱的文學理論知識裡,我最喜歡這個。
  • Share this:


「作者已死。」

在我薄弱的文學理論知識裡,我最喜歡這個。

就我的了解,「作者已死」的簡單解釋是:當作品產生之後,便與作者脫鉤,作品的詮釋權落在讀者身上。(如果解釋有錯,麻煩粉絲們糾正我。)

面對散文,我了解作者求真,描寫生活體驗;面對新詩,作者追求同情共感,我們可以透過文本,了解作者的喜怒哀樂,並進一步投射自我經驗。作者在這些作品中,死不了。

那麼小說呢?

雖然我始終擺脫不掉作者本尊帶給我的印象,也曾因見過作者而無法進入他的文本。我仍相信,無論作者多麼用心營造文字、寄寓思想,一旦小說作品完成,作者便已退場,留給讀者編織各種想像。

對我而言,馬蒂是馬蒂,不會是朱少麟(就算她投射自己的經驗而創造馬蒂),但馬蒂已經活在作品中,不再是現實中的朱少麟。

相同地,房思琪已是故事裡的房思琪,其他角色也一樣,無論作者投射多少自身經驗在其中,她已將自己切割成幾個分身,成為文本中的主角,並藉由各種情節,串連幾個角色的故事,而不再是單一的林奕含。

她們是作者的化身,但我們終究不能把她們當成自傳,那些無謂的渲染、聳動的報導,是必須被抵制的。如果能不點、不看,才能抑制媒體亂象。

房思琪告訴我的,是千千萬萬個房思琪們的苦痛,是希望讀者能藉由這部小說,去關注、避免再造那些沒有話語權的思琪們;而不是藉由這本書,窺伺作者的私生活。

#編數十驅之別院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我是B編。 這裡有出版業的大小事。 偶爾談一下書, 偶爾談一下出版業, 偶爾談一下韓劇, 偶爾談一下社會。 ▲合作請洽:[email protected] ▲LINE社群搜尋「B編的冊格仔」
View all posts